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专业知识:审计:重要性原则 [2019/11/22 03:51] 127.0.0.1 外部编辑 |
专业知识:审计:重要性原则 [2020/04/03 01:58] (当前版本) craneink |
||
---|---|---|---|
行 1: | 行 1: | ||
====== 重要性原则 ====== | ====== 重要性原则 ====== | ||
- | 审计重要性原则要求[[审计师]]在考虑[[审计环境]]、[[审计资源]]、[[审计风险]]、[[审计成本]]等各因素的基础上,关注重要审计事项。审计重要性原则能否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将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审计资源的节约,关系到[[审计质量]]的提升。 | + | 审计重要性原则要求[[审计师]]在考虑[[审计环境]]、[[审计资源]]、[[审计风险]]、[[审计成本]]等各因素的基础上,关注重要审计事项。审计重要性原则能否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将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审计资源的节约,关系到[[审计质量]]的提升。 |
---- | ---- | ||
行 9: | 行 9: | ||
====审计重要性水平因审计组织及审计目标不同而不同==== | ====审计重要性水平因审计组织及审计目标不同而不同==== | ||
- | [[国家审计]]重点关注国家方针政策的遵循性,并把政府资金或公共资金来源、使用、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为重要审计事项,对同级政府负责;[[内部审计]]以促进本单位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督促其有效地履行职责为宗旨,对本单位发挥监督、评价和建设职能,重点关注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独立审计]]则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重点关注[[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否会影响使用者的判断。 | + | [[国家审计]]重点关注国家方针政策的遵循性,并把政府资金或公共资金来源、使用、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为重要审计事项,对同级政府负责;[[内部审计]]以促进本单位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督促其有效地履行职责为宗旨,对本单位发挥监督、评价和建设职能,重点关注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独立审计]]则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重点关注[[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否会影响使用者的判断。 |
====审计重要性是相对的、具体的==== | ====审计重要性是相对的、具体的==== | ||
- | 审计事项包括被审单位的[[财务活动]]、经营活动、管理活动以及经济职责履行活动。对同一被审对象来说,不同时期经营重点、[[经营策略]]的变化,会影响审计事项重要性的变化;即使经营时期相同,随着[[审计项目]]和[[审计目的]]不同,审计侧重点发生变化,重要事项和次要事项可能发生相互转移。对同一审计事项来说,不同的被审对象因规模、性质不同或[[经营管理]]存在差异,审计重要性内容可能截然不同。实际上,审计重要性是针对特定被审单位、特定审计事项而言的,具有相对性和[[个性差异]],需要从[[审计目标]]、被审对象及[[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三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 + | 审计事项包括被审单位的[[财务活动]]、经营活动、管理活动以及经济职责履行活动。对同一被审对象来说,不同时期经营重点、[[经营策略]]的变化,会影响审计事项重要性的变化;即使经营时期相同,随着[[审计项目]]和[[审计目的]]不同,审计侧重点发生变化,重要事项和次要事项可能发生相互转移。对同一审计事项来说,不同的被审对象因规模、性质不同或[[经营管理]]存在差异,审计重要性内容可能截然不同。实际上,审计重要性是针对特定被审单位、特定审计事项而言的,具有相对性和[[个性差异]],需要从[[审计目标]]、被审对象及[[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三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
====审计重要性具有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特征==== | ====审计重要性具有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特征==== | ||
- | 质量特征指的是错误的性质、问题的严重程度、可能造成的后果及影响面,即达到什么程度的错误或偏差是重要的。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比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更重要,重要业务授权比一般业务授权重要,蓄意作弊造成漏报或错报比核算不认真重要,关键时间点、关键部位的控制比履行日常监督检查重要,等等。 | + | 质量特征指的是错误的性质、问题的严重程度、可能造成的后果及影响面,即达到什么程度的错误或偏差是重要的。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比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更重要,重要业务授权比一般业务授权重要,蓄意作弊造成漏报或错报比核算不认真重要,关键时间点、关键部位的控制比履行日常监督检查重要,等等。 |
====数量特征指的是错误的金额重大性和对报表数据的影响程度==== | ====数量特征指的是错误的金额重大性和对报表数据的影响程度==== | ||
- | 即多大金额的错误是重要的。一般情况下,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更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某项业务错报或漏报金额虽小,从量方面考虑也许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看,可能是重要的,如舞弊、监守自盗、某些敏感账户的漏报等;另一方面,小金额的错误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 | + | 即多大金额的错误是重要的。一般情况下,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更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某项业务错报或漏报金额虽小,从量方面考虑也许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看,可能是重要的,如舞弊、监守自盗、某些敏感账户的漏报等;另一方面,小金额的错误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 |
---- | ---- | ||
行 27: | 行 27: | ||
===== 判断审计事项重要性应考虑的因素===== | ===== 判断审计事项重要性应考虑的因素===== | ||
- | 影响审计的重要因素很多,[[审计师]]应根据被审单位面临环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审计的重要性水平。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例,至少应考虑下列因素: | + | 影响审计的重要因素很多,[[审计师]]应根据被审单位面临环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审计的重要性水平。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例,至少应考虑下列因素: |
- 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需求。因此:(1)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2)在通用目的财务报表的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判断是基于将财务报表使用者作为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理性地作出相关决策的一个集体来考虑的;(3)如果注册会计师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在确定重要性时需要考虑特定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以实现特殊[[审计目标]]; | - 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需求。因此:(1)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2)在通用目的财务报表的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判断是基于将财务报表使用者作为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理性地作出相关决策的一个集体来考虑的;(3)如果注册会计师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在确定重要性时需要考虑特定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以实现特殊[[审计目标]]; | ||
行 34: | 行 34: | ||
- 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1)不同的[[CPA]]在确定同一被审单位[[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2)仅从数量角度考虑,重要性水平只是提供了一个门槛或[[临界点]]。在该门槛或[[临界点]]之上的错报就是重要的;反之,该错报则不重要。重要性并不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 | - 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1)不同的[[CPA]]在确定同一被审单位[[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2)仅从数量角度考虑,重要性水平只是提供了一个门槛或[[临界点]]。在该门槛或[[临界点]]之上的错报就是重要的;反之,该错报则不重要。重要性并不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 | ||
- | **审计重要性确定的方法:** | + | **审计重要性确定的方法:** |
- | 在即定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下,[[审计师]]通常将重要性水平分解到各个具体[[审计项目]]当中,其中考虑的因素举例如下: | + | 在即定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下,[[审计师]]通常将重要性水平分解到各个具体[[审计项目]]当中,其中考虑的因素举例如下: |
- 根据以往的审计经验而得。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审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审计师]]可以过去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为依据,考虑被审对象经营环境的变化加以修正,判断本次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 | - 根据以往的审计经验而得。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审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审计师]]可以过去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为依据,考虑被审对象经营环境的变化加以修正,判断本次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 | ||
行 50: | 行 50: | ||
====初步判断审计重要性水平==== | ====初步判断审计重要性水平==== | ||
- | 初步判断审计重要性水平,应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方法确定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一般而言,重要性的判断基础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比如:某被审单位营业收入为2000万元,固定比率确定为0.5%,那么,[[营业收入]]重要性水平就为2000×0.5%=10万元,[[审计师]]就要着重关注[[收入]]高于10万元的错报或者漏报,低于10万元的收入项目置于次要地位。 | + | 初步判断审计重要性水平,应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方法确定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一般而言,重要性的判断基础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比如:某被审单位营业收入为2000万元,固定比率确定为0.5%,那么,[[营业收入]]重要性水平就为2000×0.5%=10万元,[[审计师]]就要着重关注[[收入]]高于10万元的错报或者漏报,低于10万元的收入项目置于次要地位。 |
====重要性水平对编制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的指导==== | ====重要性水平对编制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的指导==== | ||
- | [[审计师]]应根据重要性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导向识别信息,合理安排[[审计项目]],保证高[[风险审计]]客体能够优先得到审计。在制订具体审计方案时,[[审计师]]应当避免将总体审计方案层层转摘,而应在考虑总体审计方案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情况,对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进行恰当地判断和分配,合理确定审计步骤,科学安排审计资源。 | + | [[审计师]]应根据重要性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导向识别信息,合理安排[[审计项目]],保证高[[风险审计]]客体能够优先得到审计。在制订具体审计方案时,[[审计师]]应当避免将总体审计方案层层转摘,而应在考虑总体审计方案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情况,对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进行恰当地判断和分配,合理确定审计步骤,科学安排审计资源。 |
====重要性原则对评价审计结果的指导==== | ====重要性原则对评价审计结果的指导==== | ||
- | [[审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可能会发现因为时间、环境等变化,造成最初估计的重要性水平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如果评价审计结果时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的重要性水平,或者问题金额汇总比例超过判断基础事先假定的固定比率即问题金额汇总超过重要性水平,说明[[审计计划]]或审计方案中对重要性水平高估,可能造成[[审计范围]]缩小或[[审计程序]]的减少,[[审计师]]要重新审定原来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考虑是否扩大审计范围,收集足够多的[[审计证据]];如果问题金额汇总接近最初评估的重要性水平时,结合尚可能存在而未审计出的问题,那么,可以推断实际汇总金额可能超出重要性水平,审计师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 | + | [[审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可能会发现因为时间、环境等变化,造成最初估计的重要性水平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如果评价审计结果时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的重要性水平,或者问题金额汇总比例超过判断基础事先假定的固定比率即问题金额汇总超过重要性水平,说明[[审计计划]]或审计方案中对重要性水平高估,可能造成[[审计范围]]缩小或[[审计程序]]的减少,[[审计师]]要重新审定原来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考虑是否扩大审计范围,收集足够多的[[审计证据]];如果问题金额汇总接近最初评估的重要性水平时,结合尚可能存在而未审计出的问题,那么,可以推断实际汇总金额可能超出重要性水平,审计师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