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北京:古迹:钟楼 [2018/05/25 17:30] 127.0.0.1 外部编辑 |
北京:古迹:钟楼 [2020/12/28 14:23] (当前版本) craneink [钟楼] |
||
---|---|---|---|
行 1: | 行 1: | ||
====== 钟楼 ====== | ====== 钟楼 ====== | ||
- | **钟楼**,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在鼓楼北,是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原址为元大都大天寿万宁寺之中心阁。 | + | **钟楼**,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在[[鼓楼]]北,是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原址为元大都大天寿万宁寺之中心阁。 |
- |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后毁于火。 | + |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后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十二年竣工。 |
- | 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十二年竣工。 | + | |
+ | 它通高47.9米,比鼓楼还略高一点儿。在二层悬挂着报时用的铜钟。钟体通高5.4米,直径3.4米,重约42吨。原来钟楼悬挂的是一口大铁钟,因声音不够洪亮,被替换下来,现已移置于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 ||
+ | |||
+ | 据说,当时钟楼和鼓楼的更夫到时候分别在二楼,手提“孔明灯”遥遥对照一下,作为信号,然后分别入楼同时击鼓、撞钟。附近的老北京人管这叫“对灯儿”。撞钟的次数和击鼓相同。 | ||
钟楼正南为一座与围墙相连的三联大门,中门内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钟楼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题额《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碑阳为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诗正奉敕敬书碑文,碑阴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京兆尹薛笃弼书的《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碑文。 | 钟楼正南为一座与围墙相连的三联大门,中门内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钟楼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题额《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碑阳为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诗正奉敕敬书碑文,碑阴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京兆尹薛笃弼书的《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碑文。 |